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培训教材 一、基础知识:2.1 中外建筑简史

一、基础知识:2.1 中外建筑简史

发布日期 2019年06月12日 点击:4188 次数 

第二章  中外建筑与室内装饰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外建筑简史


         一、史前时代建筑

        人类有历史记载之前,究竟度过了多长时间?是从猿开始直立行走算起,还是以使用火或者有意识地使用石器算起?这是一个至今仍未能确切以年定论的时于间,只能有一个大约的时间:从距今700万年前后的古猿到距今230万年前后的能人;从距今150万年前后的直立人到距今12.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再到距今5万年前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晚期智人)。其间从距今250万年到距今8000年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演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使用火的时间大约在距今200万年前后。距今大约9000年前后,人类开始集体定居,出现农耕文明的曙光。这就是史前时代。


       史前时代早期人类的遮蔽所主要是洞穴,著名的法国拉斯考克斯( Lascaux)岩画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 Altamira)岩画,可以从一个方面为人类早期的居所形式提供佐证。而以树枝搭建的棚屋,可以认定为人类最早的建筑。至于这种建筑始于何年,则是一道难解的题。这样的建筑遗址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构造方式大致相同,以圆锥形和人字形坡状护棚居多,因为在半穴居的地面这样的构造相对牢固且易于建造。

        旧石器时代的建筑有蜂巢屋(石块砌成,密集似蜂巢)、树枝棚(用树枝搭成穹隆形,有的在外面再抹黏土)、帐篷(用树枝和兽皮搭成)等(图1-2-1)。


 
图1-2-1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




       二、外国西方古代建筑
新石器时代弋末,人类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拥有了大量奴隶劳动力,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因此开始。在这个时期的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建筑文化蓬勃兴起。其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文化,历经2000多年被一直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的起源。
       1.古埃及建筑

       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的巨型建筑产生于古代弋埃及,包括宫殿、府邸、神庙和陵墓。所有建筑物都是以巨大的石块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宏大的工程规模和精细的施工质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古代埃及的建筑以金字塔为代表反映了当时的几何、测量和起重运输机械的知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人已经会用正投影绘制建筑物的立面图和平面图,并能用比例尺绘制建筑总图和剖面图,至今还留有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前1085年)的建筑图样。现今保留的古埃及建筑,除了萨卡拉(Saqqara)的昭塞尔(2oser)金字塔,吉萨(Giza)的齐阿普斯金字塔( Cheops;或称胡夫金字塔, Khufu)等,大多数都是新王国时期以及之后建造的。如著名的卡纳克( Karnak)神庙、阿布辛贝勒(Abu- Simbel)的阿蒙(Amon)神庙、哈特什帕苏( Hatshepsut)墓,还有晚期托勒密( Ptolemaic)王朝的埃德福(Edfu)的赫鲁斯( Horus)神殿和在菲莱( Philae)的伊希斯(Isis神庙等。这些恢宏的殿堂成为古埃及建筑的代表(图1-2-2)


 

图1-2-2埃及金字塔


        2.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人卓越的建筑才能伴随着大批房屋的建设,使得古希腊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典雅端庄、匀称秀美是古希腊建筑典型的美学特征。一反古埃及建筑宏大雄伟的风格,古希腊建筑所产生的建筑设计艺术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古希腊建筑将朴素的形式以及与人体活动相适应的尺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通过材料与施工以及相适应的装饰加以充分体现。现存的石构造建筑,采用了与木构造建筑相同的梁架体系,这些大型庙宇的典型形制是围廊式,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决定了庙宇的面貌。经过长期的演化,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稳定的成套做法,这就是“柱式”(Order)。出现最早的是多立克柱式(Doric),是以希腊大陆的多利安人命名的。柱身矮粗的多立克柱,开有凹槽,向上收分,顶部采用朴拙的方形柱头,没有底座。爱奥尼柱式(lonic)流行于小亚细亚沿岸和爱琴海诸岛。爱奥尼柱柱身一般较细,凹槽较为精致,柱头的每一面都刻有精美的爱奥尼盘螺图案,通常有一个方形的底座。两种柱式,阳刚与阴柔相映生辉,成为古希腊庙宇典雅样式的代表。这个时期的雅典卫城( Acropolis,Athens)成为古希腊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的帕提农神庙( Parthenon,公元前447~前438年)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瑰宝(图1-2-3)。 到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公元前30年),公共建筑的类型增多,建筑活动的领域扩大。随着结构和施工技术的进步,艺术手法也逐渐丰富。发明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科林斯柱式( Corinthian)虽然当时很少被使用,却在这个时期流行起来。科林斯柱式的柱头被设计成更加精美而略显浮夸的忍冬草叶形。



 

图1-2-3帕提农神庙



 


        3.古罗马建筑

        版图跨越欧亚非三洲的古罗马帝国,在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是1~3世纪。同时,也是其建筑最繁荣的时期。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无论建筑的类型、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占希腊。古罗马人发展了拱券和穹隆结构的技术,并开始使用天然混凝土材料,以取得高大宽广的室内空间,而从古希腊引进的柱式则成为建筑上的装饰,这是古罗马建筑最大的成就。虽然古罗马建筑不如古希腊建筑精美,但却以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形制成熟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著称。当时的罗马城拥有百万人口,最重要的建筑都集中在这里。古罗马城一反古希腊以神庙为城市中心的格局,而是以许多世俗性的公共建筑,如集市广场、宫殿、浴场、角斗场、府邸、法院、凯旋门、桥梁等同神庙一起构成了旷古未有的城市景象。


       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有:斗兽场( Colosseum,75~80年)。是平面为椭圆形的建筑物,长轴188m,短轴156m,高度48m。中央的平地为表演区,周围看台逐排升起,其形制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大型体育场(图1-2-4)。万神庙(Pantheon,120~124年)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圆形的庙宇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也是43.3m,穹顶中央开有直径8.9m的圆洞。卡拉卡拉浴场( Thermae of Caracalla,211~217年)和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Thermae of Diocletium,305~306年)。卡拉卡拉浴场长216m,宽122m,可容纳1600人(图1-2-5);戴克利提乌姆浴场长240m,宽148m,可容纳3000人。其中面积最大的温水厅用3个十字拱覆盖,是古罗马结构技术的代表。而三层叠起连续拱券的输水道则被认为是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因此,古罗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Vitruvius)所著的《建筑十书》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建筑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为欧洲建筑学奠定了基础。228年,罗马城出现了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东罗马帝国从334年起在各地设立建筑工程训练学校。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近千年的封建分裂状态和教会的统治,使宗教建筑成为这一时期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


 

图1-2-4罗马斗兽场

 
图1-2-5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


        4.拜占庭建筑
        5-6世纪是拜占庭帝国最强盛的时期,也是拜占庭建筑最繁荣的时期。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早在东西罗马分裂之前,就动用全国力量在拜占庭( Byzantine,即君土坦丁堡)兴建新的首都。于是,古典装饰主题以及古罗马的建筑技术被引|入,由于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遗产,同时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经验,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新的建筑结构形式,这就是在教堂建筑中用4个或更多的柱墩通过拱券支撑穹隆顶的结构方法,以及相应的中心对称式建筑形制。在拜占庭建筑中,中心对称式构图的纪念性艺术形象同结构技术相协调。兴建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Hagia Sophia,532~537年)是集中式的教堂,东西长770m,南北长71.7m,高度54.8m教堂正中是直径32.6m、高15m的穹顶,有40个肋,通过帆拱架在4个7.6m宽的墩子上。卓越的结构体系,延展复合的空间,灿烂夺目的室内色彩,使其成为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图1-2-6)


 

图1-2-6圣索菲亚大教堂



       5.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 Gothic)建筑是在10-12世纪流行于欧洲基督教地区的古罗马建筑风格——罗曼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古罗马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失传了,这个时期,由于当时建筑上的木构架易受火灾又难以加大木结构跨度,于是开始探索石拱券技术,由此形成了罗曼建筑。罗曼建筑是哥特建筑的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墙体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了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著名实例是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PisaCathedral,1063-1118年;1261~1272年),以其斜塔最为著名。斜塔每层都有拱廊,而教堂的立面上也设有三层拱廊。

       随着石拱券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造就了哥特式建筑。由于运用了复合飞券( flying buttress)使其达到了很高的建筑高度。运用这种近似框架式的肋骨拱券石结构技术建造的教堂,与相同空间的古罗马建筑相比,重量大大减轻,材料显著节省。用来抵挡尖拱券的水平推力的扶壁和飞扶壁、细长的竖向窗花格、彩色嵌花铅条玻璃窗以及林立的尖塔成为它显著的外部特征。哥特式建筑的这种外形和内部空间特征给人以向上飞升的感觉,体现了追求天国幸福的宗教意识。哥特式教堂的结构技术和艺术形象达到了高度的统一。12世纪下半叶,建筑工匠的分工已经很细,有石匠、木匠、铁匠、焊接匠、抹灰匠彩画匠、玻璃匠等,技艺日益精湛。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de paris,1163~1250年)坐落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东西长约125m,南北宽约47m,高度90m,内部可容万人(图1-2-7)。



 

图1-2-7巴黎圣母院



        6.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4世纪发端于意大利,之后扩大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一直延续到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权,要求人权,追求自由、现实、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重视科学理性的思想,形成了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旗帜,反对教会文化统治的浪潮。


       15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的浪潮涌进建筑学领域,被遗忘的古罗马建筑文化,再次成为被崇奉的对象。伯鲁涅列斯基( Fillipo brwnelle-schi,1379~1446年)通过对罗马废墟的研究,了解古罗马建筑的做法之后,顺利解决了佛罗伦萨大教堂( Florence Cathedral,1296~1462年)大穹顶的建造问题。1434年穹顶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佛罗伦萨大教堂又称百花圣玛利亚教堂( Santa maria delFiore),始建于1296年,建造期间因设计与人事变更以及技术问题,屡建屡停,直到1420年才由伯鲁涅列斯基动工建造。穹顶完成后,1462年又在其上建了一个八角采光亭,亭顶距地面115m。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外墙面比较整齐,没有小尖塔和飞扶壁。八角形平面的大穹顶落在12m高的鼓座上,穹顶有内外两层壳体,内径42m,高超过30m(图1-2-8)。


 

图1-2-8佛罗伦萨大教堂


        在此之后,众多的艺术家纷纷涉足建筑领域,他们的成就集中地体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纪念碑—圣彼得大教堂上。先后有伯拉孟特( Bramante1444~1514年)、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1475~1564年)、拉斐尔( Raphael,1483~1520年)、伯尼尼(Gianlorenzobernini,1598~1680年)、帕鲁奇(BaldassarePeruzzi,1481~1536年)、小桑迦洛( Sangallo,1485~1546年)等参加了教堂的设计与建造,使其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蜕变过程的例证。圣彼得大教堂(StPeter,1506~1626年)是现存最大的天主教堂。伯拉孟特最初设计的教堂平面是正方形的,在希腊十字平面的正中,覆盖大穹隆顶。其后几经反复,最终还是回归于以圆顶为中心的米开朗琪罗的设计。大穹顶1590年竣工,顶高137.7m1,成为罗马城最高的建筑。17世纪初,教皇保罗五世决定将希腊十字平面改为拉丁十字平面,在教堂的前面加了一段巴西利卡式大厅,以致在近教堂正面的位置看不到完整的穹顶。这个拉丁十字平面的大厅长183m,两翼宽137m。1655-1667年,由伯尼尼建造了教堂入口广场。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形平面组成,椭圆形平面的长轴为198m,周围被由284棵塔斯干柱子组成的柱廊所环绕(图1-2-9)。



图1-2-9圣彼得大教堂


       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建筑的最完美范例的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小神殿,是伯拉孟特的作品。圣彼得。小神殿( Tempietto san Pietro,1502~1510年),是一座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神殿外墙面直径6.1m,内部直径只有4.5m,周围一圈多立克式柱廊,16棵柱子,高3.6m,连穹顶上的十字架在内,总高为14.7m,地下有墓室。


       文艺复兴时期的府部建筑同样引人注目。建筑师帕拉第奥( Andrea palladio,1508~1580年)1552年在维琴察建造的圆厅别墅( Villa rotonda)是文艺复兴晚期的典型代表。别墅采用了古典的严谨对称手法,平面为正方形,四面都有门廊,正中是一圆形大厅,直径为12.2m,穹顶内部装饰华丽。


     7.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追求外形动感自由,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以及强烈的色彩,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 Baroque)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师维尼奥拉( 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1507~1573年)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 IL Ges百,1568-1584年)被认为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是由风格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巴洛克风格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富丽堂皇的教堂,营造出强烈的神秘气氛,十分符合天主教会的需求。于是,这种风格很快就从罗马传遍欧洲。波罗米尼( 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77年)设计的罗马圣卡罗教堂(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1638-1667年)是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典型代表(图1-2-10)。



 

图1-2-10圣卡罗教堂


图1-2-11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华盖


     相对于建筑的外观而言,巴洛克风格更多地反映在内部空间。贝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穹顶下方设计的华盖,造型丰富,装饰奢华,柱子的线条扭曲得像流动的麦糖,以此表现出建筑的气派(图1-2-11)。德国班贝格郊区的维森海里根教堂( Vierzehnheiligen,1743~1772年)的穹顶重叠着错综复杂的椭圆形和圆形,阳光从大窗倾泻而入,白、金、粉红的室内色彩加上雕塑和绘画创造出奇异的光感与动感。



        8.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 Rococo)通常用来形容巴洛克风格最后阶段的建筑,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奥地利和德国南部,其内部空间非常复杂。作为一种建筑风格,则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在巴洛克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风格,主要指产生于18世纪20年代的法国样式。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轻松、浅色调、不对称、细腻柔媚。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室内氛围明快、纤巧、精致,通常具有乡村景致,喜欢运用自然的曲线和s形线以及像贝壳一样的形状。洛可可一词源于法国的贝壳工艺( rocaille)。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巴黎的苏俾士府邸( Hotel de soubise,1735年)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 Palais de versailles,16611~1756年)王后寝宫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图1-2-12)。



 

图1-2-12凡尔赛宫王后寝宫




        三、外国东方古代建筑
       外国东方是一个地理和文化地域的概念,主要泛指业洲地区。亚洲在历史上的社会政治形态与西方世界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使得宫廷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主流,即使是宗教建筑也成为世俗政权的纪念碑。同时,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差异很大,变化复杂,发展很不平衡。亚洲的建筑可分为三个大的文化区域,分别是:伊斯兰世界,包括北非与跨越亚欧的土耳其;印度和东南亚;中国、朝鲜和日本。
       1.伊斯兰风格

       伊斯兰建筑主要是指7~13世纪的阿拉伯国家、14世纪以后的奥斯曼帝国、16~18世纪波斯苏菲王朝的建筑,包括印度和中亚等国的一些建筑。7世纪崛起的阿拉伯人在8世纪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这个帝国后来又分裂为一些独立的国家。阿拉伯人汲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及印度古代的建筑经验,在继承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就是伊斯兰风格。


       在建筑的形制上,伊斯兰建筑的礼拜堂通常是一个封闭的庭院,围绕院落建造拱廊或柱廊,朝麦加方向的一边加宽,做成礼拜殿,礼拜殿和廊均向院落敞开。院落中央有水池或洗礼堂。寺内耸立的宣礼塔供阿訇授时和召唤信徒做礼拜用。少则1个,多则4-6个。埃及开罗的伊本·土伦礼拜寺( Ibn Tulu清真寺,876~879年)是早期的实例。11世纪后,波斯和中亚地区的礼拜寺一般围绕中央院落建造殿堂,中央的方形大厅上有高耸的穹顶。1453年,土耳其灭拜占庭,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后,模仿拜占庭建筑的圣索菲亚教堂,采用集中式平面布局建造礼拜寺。蓝色清真寺即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 SultanAhmed Mosque,1609~1616年)成为奥斯曼帝国时期这种形制的典型(图1-2-13)。


 

图1-2-13蓝色清真寺



       穹顶结构是伊斯兰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8世纪的双圆心尖券、尖拱和尖穹顶,14世纪的四圆心券拱和穹顶,表现出砌筑精确,形式简洁,外形轮廓平缓,曲线柔和的特点。建筑装饰采用大面积的图案,门窗和券面成为装饰的重点。装饰券形变化丰富,除了双圆心券、四圆心券外,还有马蹄形、火焰形、扇贝形、花瓣形等。材料常用雕花木板和大理石。由于《古兰经》禁用人像和写实的动植物题材作装饰,早期的装饰纹样都是几何形,后来才用一些程式化的植物图案。经过装饰的伊斯兰建筑华丽精美,风格纤丽。


       现在伊朗的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是波斯苏菲王朝伊斯兰建筑的代表;印度阿格拉的泰姬玛哈陵( Taj Mahal,1630~1653年)是莫卧儿王朝伊斯兰建筑的代表(图1-2-14)。



 

图1-2-14泰姬陵


        2.印度建筑
       印度河与恒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印度文明。前2000年前后产生婆罗门教;前5世纪末产生佛教,并大盛于前3~4世纪;6~9世纪婆罗门教又重新排斥了佛教,后来转化为印度教;同时还存在着专修苦行的耆那教。11~12世纪,中亚和阿富汗来的伊斯兰教徒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王朝。15世纪末,又一支从中亚来的伊斯兰教徒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说古印度建筑就是宗教演化与更替的历史象征。
       婆罗门教建筑的典型是位于印度中部卡杰拉霍的昌德拉王朝时期的逾80座建筑物,目前仅存24座神庙。形制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涩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是其中的典范。

       佛教建筑以遗存下来的窣堵波、石窟和佛祖塔为代表。窣堵波作为瘗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建筑,造型比较独特。这种半球形的建筑和世界各地许多早期的坟墓形制一样,脱胎于住宅。印度北方古代的住宅是近于半球形的竹编抹泥构造。桑契大窣堵波( Sanchi Stupa,约公元前250年)为现存最大的。它的半球体直径32m,高12.8m,立在4.3m高的圆形台基上。它的3根石料横排的仿木结构立柱栏杆门是印度建筑特有的(图1-2-15)。



 

1-2-15桑契大窣堵波



       耆那教建筑主要是1000~1300年间,大量建造于印度北部的庙宇。其形制与婆罗门教的建筑很相似,但相对开敞一些,柱厅的外墙不完全封闭。耆那教石构造庙对开宇的内外所有部位都精雕细琢,满铺满盖。雕刻一般很深,甚至作透雕和圆雕,成为它突出的特点。最著名的是北印度西部阿部山上的迪尔瓦拉庙( Dilwarra Temple,1032年)和泰加巴拉庙( Tejahpala Temple,1232年)。


       3.东南亚建筑
       东南亚多数国家的中世纪文化受印度的影响很大。由于佛教和印度教的传播,建造了不少庙宇,最初与印度的大致相|似,后来逐渐形成了民族特色并有所创造。现在的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尼泊尔都遗存有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

       柬埔寨的宗教建筑在早期与印度的相同,10~13世纪,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创造了东南亚最宏伟壮丽的吴哥建筑群。吴哥窟( Angkor wat,12世纪上半叶)是吴哥古迹的精华,初建时为印度教毗湿奴神神庙,后为兴建它的古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是兼有佛教与婆罗门教意义的庙宇。这座建筑是典型的金刚宝座塔形制:即在3~5层台基上建造5座塔,中央1座,四角各1座,偶或只建中央1座。吴哥窟最外一圈围墙东西长约1480m,南北约1280m,墙外有190m宽、8m深的人工河,建筑群的中心是一座金刚宝座塔。塔座台基底长211m,宽184m,连台基的塔高约65m(图1-2-16)。


 

图1-2-16吴哥窟


       7~8世纪,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流行着佛教与婆罗门教相混合的宗教。其宗教建筑中最独特的是:波罗步达窣堵波( Borobudur Stupa,8世纪)即婆罗浮屠。该建筑圈进一座小丘,用石块砌筑成9层台基,下面6层是正方形,基底每边略向前凸出,边长111m。上面3层是圆形,建有72个透空的钟形塔,最上层中心最大的钟形塔直径9.9m,连台基总高35m(图1-2-17)。



 

图1-2-17婆罗浮屠



       缅甸是盛行佛教的国家。其典型的宗教建筑是:瑞德宫塔(Shwe Dagon pagoda),即仰光大金塔。初建时仅高9m,经过多次改建,现在的塔高107m。

朝鲜和日本属于东亚文化圈的范畴,由于地域关系以及历史上与中国的密切交流,两国古代的建筑和建筑群,无论在平面布局、结构造型或装饰细节方面,都与中国古代建筑有共同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在朝鲜和日本的建筑中都有所反映。尤其是中国唐朝建筑的风格,对两国建筑的影响最大。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建筑和别具一格的传统。


       4.朝鲜建筑

    朝鲜建筑受中国建筑的影响较早。约6世纪,高句丽时代的平壤双楹冢和天王地神冢,与中国汉代和北魏的建筑细部样式十分相似,反映出中朝之间十分密切的建筑关系。7世纪,新罗国统一朝鲜半岛,建都庆州。随之佛教兴盛,典型的建筑是庆州附近土含山的佛国寺( Sokkuram grotto,751年)。佛国寺坐落于台地石构的基座之上,平面布局类似于中国唐代的佛寺,并列两个院落,表现出平衡和谐之美。金堂前的多宝塔比较特殊,高约10mn,全部采用花岗石砌筑,逼真地模仿木构(图1-2-18)。


 

图1-2-18佛国寺多宝塔


       13世纪,高丽遭到蒙古的侵略。1392年,国家重新独立统一,国号朝鲜,定都朝鲜。由于朝鲜国王崇儒灭佛,佛教建筑从此衰落。遗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是城郭和宫殿。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首尔的昌德宫( The Changdok kang PalaceComplex,1404-1405年,1607~1610年重建)。昌德宫的特点在于其平面布局,整组建筑没有中轴线,殿阁脱离了对称的布局,依照地形建筑。朝鲜的住宅建筑具有同样的特点,单层的内院式格局,四面连续而没有轴线。厨房烧灶,集中式地炕或墙内供暖,建筑造型较中国样式更为低平。


       5.日本建筑

       日本建筑以洗练简约、优雅洒脱见长。自然材料的合理应用和材质美的体现是其典型的特征。木架草顶是日本建筑的传统形式。房屋采用开敞式布局,地板架空,出檐深远,柱梁壁板均不作油饰。室内木地板上铺设垫层,通常用草席制作,称为“疊”即“榻榻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6世纪,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佛教传入,日本建筑开始采用瓦屋顶、石台基朱白相间的色彩以及有举架和翼角的屋顶,体现于佛寺和宫室。住宅和神社的建筑式样也发生变化。经过吸收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文化,在9世纪末逐渐日本化,又经过中国宋、元、明文化的影响,到16世纪以后完成建筑的日本化。


       神社是日本祀奉自然神、氏族祖先和英烈人物的重要建筑物。因此具有日本建筑史上的典型意义。伊势神宫( Shinto Shrine Kamiji Yamain Ise,公元前70年创建,至1973年“造替”60次)是其代表(图1-2-19)。


 

图1-2-19伊势神宫



       为“神明造”样式。佛寺同样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法隆寺( Horiuji Monastery,607-739年)和唐招提寺(Toshodaiji Monastery,759年)是典型代表。法隆寺塔共5层,总高32.45m,出檐很大,其中底层达4.2m,屋檐重叠而造型轻快俊逸(图1-2-20)。唐招提寺金堂是典型的中国唐代建筑风格,面阔7间28.18m,进深4间16.81m。


 

图1-2-20法隆寺塔






       四、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体系。该建筑体系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殷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在自身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直到20世纪初,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并且传播和影响到邻近国家。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②保持构架制原则;③创造斗棋结构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1.商周建筑
       商周时期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十期。商代早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Erlitou remain,约公元前1900前1500年)和后期的安阳股墟遗址( Yin remain,公元前1250~前1050年),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建筑遗址。前者是以木结构为骨架的纵架形式,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反映了早期封闭式庭院的面貌、宫殿建筑基址的夯土范围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后者已发现的建筑基地有53座、台基都由夯土筑成、其中大墓葬的墓室属井干式结构形式。这两种结构形式,对以后的中国建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周代遗留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斗棋等建筑构件的形象,可见在周代的建筑上已经开始使用斗和棋。湖北蕲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经被普遍使用。
       2.秦汉建筑

    秦代的建筑气势恢弘,秦始皇于始皇帝三十五年建造的阿房宫( Epang palace,公元前212年)前殿现存夯土基址、东西长1000m余,南北宽500m,残高8m。从尺度上看,“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确有可能。西汉初期仍沿袭前代台榭建筑形式和纵架结构,至西汉末叶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建造的建章宫( Jianzhang Palace,公元前104年)为台榭形制,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图1-2-21)。


 
图1-2-21建章宫



      东汉在建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从遗留下来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中的陶楼、陶屋中可以间接地看到建筑造型、室内布置、组群布局的形象,汉代崖墓(Han Bunal Case On Cliff,)则是模拟木构造的“准实例”,通过外廊、外门、石柱、斗棋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


        3.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

       这个时期佛教建筑开始兴起,据史籍记载最早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末年笮融建造的浮屠祠。北魏时在洛阳建造的永宁寺是木结构的浮屠(塔),共有九级。遗址的阶基为方形,长宽均为38.2m,按每面九间,高九层估算,应有100m的高度,当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据记载,南北朝所建的佛寺达数千所,但唯一留存的建筑实例,是建于北魏正光四年的砖结构登封嵩岳寺塔(Pagoda in Songyue Temple,523年),塔高40m,砖砌塔壁厚2.45m(图1-2-22)。


 

图1-2-22登封嵩岳寺塔



      佛教建筑在中国是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来体现的,并没有照搬印度的形式,即使是“塔”这种特殊的形式,也是由中国自己创造的。通过这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石窟,如天水麦积山石窟(Maijishan Grotto, 384-417年)、大同云冈石窟( Yungang Grotto,460~510年)等的窟廊和中心塔柱,可以想见同时期木构建筑的真实形象。南北朝时期受外来影响最深刻持久的是建筑装饰图案的母题:莲花和卷草。此后花样翻新且历代相承不绝。



       4.隋唐五代建筑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实例的留存始于这个时期。山西的南禅寺大殿( Main Hall Nane Temple 782年)成和佛光寺(Foguang Temple 857年)成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建筑。通过佛光寺大殿,可以判断自战国时起创始台榭建筑以来,经由斗、棋、枋组合成的“铺作”,进而创造出整体的铺作结构层,成为木结构建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是一种由井干楼、台榭、阁道、斗棋等构造形式汇合发展而成的新形式(图1-2-23)。


 

图1-2-23佛光寺大殿



       这种结构形式,至迟在初唐已经成熟,从敦煌石窟壁画的间接资料来看,佛光寺大殿不一定是水平最高的作品。唐代这两座建筑的形制,都能够在后来宋《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技术制度中得到印证。可以推断,这些技法在唐代或唐代以前均已创造并应用。


        这一时期各地所存的唐代砖石塔,如西安的慈恩寺塔即大雁塔( Pagoda in ci'’en Temple,701~704年)、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Abbot Jingzang Pagoda in Huishan Temple,746年)、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Qianxun Pagoda in Chongsheng Temple,836年)等,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多变。这些独具风格的宗教建筑已经完全改变了它在起源地的率堵波样式。

       自南北朝开始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到唐代更多的人采用垂足坐。随着桌椅的使用,室内高度需要增加。影响到建筑,柱高增加而出檐相对减小,从而导致房屋外观立面比例的改变。门窗的安装和门窗花格的制作,也是起源于这个时期。


       5.宋辽金元建筑

       宋、辽均继承唐代建筑形制,尤以辽代建筑风格更接近于唐代。位于现在天津蓟县的独乐寺(Dule Temple,984年)的观音阁、山门,都保持着唐代豪劲、朴实、典雅的风格(图1-2-24)。


 
图1-2-24独乐寺


  而位于现在浙江宁波的北宋初期保国寺大殿(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1013年)、位于现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 Hall of Saintly Mother of Jinci Memorial Temple,1023~1032年),已渐失豪劲而趋于秀丽。后来兴建的位于现在河北正定县的隆兴寺摩尼殿( Longxing Temple,1052年),则完全以秀丽取胜。这种建筑风格为金代所继承。


  北宋末汇编成的《营造法式》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总结,为中国建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书中确立了材份制和各种标准规范(如铺作构造、结构形式、分槽形式)以及各种比例关系(如间椽比例、柱高、层高、总高比例等)。

       金、元时期出现了两个特殊现象:一是使用了复合纵架,上承间缝梁架,如金代建现在山西的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一是使用了与屋面平行的斜梁,拼合成梁架,如元代建现在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下寺前殿和大殿( Guangsheng Temple,1305年)。元代建筑形制,除上述情况外,大都可视为宋《营造法式》制度的延续。自元代初期建造现在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 Yongle Taoist Temple,1252~1262年)至末期建造的广胜寺明应王殿,同宋式建筑都无显著差异,只是昂嘴、耍头等装饰性部分略有不同。元代宗教建筑中,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参与建成的北京妙应寺白塔( White Pagoda of Miaoying Temple,1271年),使中国佛塔中又增加了“喇嘛塔”样式。


        6.明清建筑

       明清两代遗留的建筑实物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多的。现在北京的紫禁城宫殿( Palace in Forbidden City,1417年)(图1-2-25)、天坛(Temple of Heaven,1420年)(图1-2-26)、山东曲阜的孔庙( Temple of Confucius,1504年)都是典型的代表。除了有计划、分期建造的宏大宫苑陵庙外,还有各地的衙署寺庙、私人住宅和园林。


 
图1-2-25故宫太和殿

 

图1-2-26天坛祈年殿



       明代洪武年间的建筑,尚与元代建筑相同或差别很小,而自永乐年间开始出现变化。这就是斗棋变小,攒数增多;斗棋的结构功能小,装饰效果强;出檐减小,举架增高等。这种变化到清代以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规定而固定下来。同明清以前的建筑实物相比,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度很高,而风格呆滞。
       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均有相当发展,如西藏布达拉宫( Potala palace,1645年)、而承德外八庙( Eight Outer Temples, Chengde,1713年)建筑则反映了汉藏建筑艺术的交流融合。




       五、近现代建筑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开始,由此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建筑物日益商品化,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建筑类型大量增加,对建筑的功能要求也日趋复杂,形式和内容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十分严重,导致建筑师在200年间不断地进行建筑形式的探求,由此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倾向。其一,

是将建筑的新内容不同地屈从于旧的艺术形式,于是产生了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流派。其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探索新的建筑形式。第二种倾向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成为近代建筑发展的主流。19世纪下半叶,钢铁和水泥的应用,为建筑革命准备了条件。1851年在英国伦敦,为了布置第一届万国博览会( the Great Exhibition)而兴建的水晶宫(Crystal Palace),采用铁架构件和玻璃,现场装配,成为近现代建筑的开端至20世纪初,终于出现了现代主义建筑和有机建筑等流派。(图1-2-27)。


 


图1-2-27水晶宫


       1.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流行于欧美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形式的建筑,也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当时的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被仿效的对象。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出土,而取得的考古成绩,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非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典型的代表有:法国的巴黎万神庙( The Pantheon, 1755-1792年),雄师凯旋门(Arc de Triomphe,1806-1836年);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The British Museum,1825~1847年);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1789~1793年)、宫廷剧院( Schauspielhans,1818~1921年)、阿尔提斯博物馆(Altes museu,1824~1828年);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 The Capitol,1793~1867年)(图1-2-28)


 

图1-2-28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


       2.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受文学艺术中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追求超凡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是这种思潮在建筑上的表现。浪漫主义建筑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第二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这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建筑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被称为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流行于英国和德国,也一度流行于美国,而在法国和意大利则不太流行,并且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西敏宫( Palace of Westminster),即国会大厦(The House of Parliament.,1836-1848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国会大厦(图1-2-29)( Houses of Parliament,,1883-1901年)几乎照搬了西敏宫的方案(图1-2-30)。



 
图1-2-29匈牙利国会大厦

 

图1-2-30西敏宫



        3.折中主义建筑

        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折中主义建筑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这种建筑风格实际上成为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东方情调样式纷乱杂陈的综合。折中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可以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折中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中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折中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法国的巴黎歌剧院( Paris Opera,1861~1874年)。剧院立面模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巴黎的圣心教堂(1875~1919年)。高耸的穹顶和后世的墙身呈现拜占庭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图1-2-31)。



 

图1-2-31圣心教堂



        意大利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The victor Emmanuelmonument,1885~1911年)。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的,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4.现代主义建筑

       18世纪晚期,法国开始重新使用混凝土。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埃内比克( Francois Hennebique,1842~1921年)使用可以弯曲成各种角度的圆钢筋,解决了梁柱的连接问题。这种构造成为建造大型框架结构的基础,从而在建筑领域开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时代。到20世纪初期,钢筋混凝土框架已成为标准结构。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批思想敏锐的青年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1887~1965年)和美国建筑师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年)成为现代建筑思潮的杰出代表。格罗皮乌斯的建筑创作—德国德绍的包豪斯校舍( Bauhaus building,1925~1926年),密斯·凡德罗的建筑创作—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Fair,1929年)、美国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 Seagram building,1954~1958年),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创作——法国巴黎的萨伏伊别墅( Villa Savoye,1928~1930年)(图1-2-32)、法国马赛的“居住单位”( Unite Habitation,1947~1952年),同时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图1-2-32萨伏伊别墅

  现代主义建筑成为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发端于19世纪后期、成热于20年代,在20世纪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体现于以下几点:①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②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突出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统一,反对不合理的外加建筑装饰;③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空化,重点在于空间组合与建筑环境的创造;④强调建筑与公众生活的盛切关系,重视建筑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由于这样的建筑观点,有人也将现代主义称为“功能理性主义”,甚至根据现代主义建筑的相近形式特征,将这类建建筑叫做“国际式”建筑。

  作为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美国建筑师截特所代表的有机建筑流派,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受到中国传统香学思想,元其是老子道法自然”观念的影响,赖特在典型的“草原风格”基础上,发展出“有机建筑”的理论: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由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同样,每个建筑的形式和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考虑,力求合情合理。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建筑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一有机建筑”。有机建筑的理论在建筑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尤其是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样,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人室内。同时,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应该与建筑融为一体,就像花之于树木一样自然。赖特在美国芝加哥设计的罗比住宅(RobeHouse,1908-1910年)是他草原风格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而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熊跑溪创作的流水别墅( Falling Water, Bear pun,1936-1937年)则是有机建筑流派的典型(图1-2-33)



 
图1-2-33流水别墅




        六、后现代建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建筑大量兴建。由此出现了某些忽视精神生活需求、忽视民族和地区文化差异的倾向,人们对某些建筑师的设计手法公式化的倾向产生了怀疑,重新探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等问题,在建筑风风格上又出现了多元化倾向。19%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 Robert Ventu,1925-)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的学生中,引起了修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抬头。这种倾向导致了后现代建筑诸流派的产生。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并无定论的后现代建筑流派,即使是被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文丘里,也不息被别人看做后现代主义者。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是:采用装饰,装饰主题多情用历史形式而不是表现风格: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借用历史上的风格,但没有任何功能上的目的;能够与现有环境融合,很少外露混凝土,但却大量使用玻璃。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声势较大,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堪称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欧美仍然为数寥寥。美国建筑师约翰逊( Philip Johnson,1906-2005年)20世纪30年代曾致力于国际风格,70年代亻成为后现代主的领袖人物。他和伯奇(上加mB=)设计的组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厦(AT& T Building,197×1/年),常被人引用来说明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这座现代摩天楼的主立面采用了对称的古典主义和构(图1-2-34)


 
图1-2-34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厦

        2.高科技派

       暴露的结构,纵横交错的钢架和设备管路,表面闪现强烈的金属光泽,犹如机器一般复杂的建筑,就是被称为高科技派(Hi-Tech)的建筑。高科技派建筑强化了工业文明的时代弋特点,突出构造的技术细节,强调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由意大利的皮亚诺( Renzo piano,1937~)和英国的罗杰斯( Sir Richard rogers,1933~)主持设计的法国巴黎的国立文化艺术中心(CNAC— Centre national d” Art et de culture,前称蓬皮杜中心, CentrePompidou,1977年)是高科技派建筑的范本(图1-2-35)。这栋建筑的设施管道和结构都暴露在外部,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能够适应任何种类的临时展览,空间的功能得以最大优化。罗杰斯在伦敦设计的劳埃德大厦( Lloyds Building,1979~1984年)也采用了同样的形式(图1-2-36)。另一位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 Sir Norman foster,1935~)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1981~1985年)也属于高科技派的典型风格。


 

图1-2-35蓬皮杜中心


 

图1-2-36劳埃德大厦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江西十大装饰公司排行   江西十大装修公司  南昌十大装修公司  江西十大设计公司  江西十大设计师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

联系电话:0791-86397521
邮编:330000
邮箱:jxida_hr@163.co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洪都北大道1183号 东湖意库C栋204室
© 2017-2021 江西室内装饰协会(jxida.com.cn)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赣ICP备20001431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202000478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202000478号
站长统计